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4-09-15     (点击: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我校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做好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谋划未来五年全面发展的战略蓝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序 言

“十一五”期间,我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国际化战略和质量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二是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科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凸显。四是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升,高显示度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迅速增加。五是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日益提高。六是人才强校战略稳步推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持续提升。七是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教育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八是管理体制和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显著改善。九是学校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生源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高水平。十是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发挥。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为加快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深入。广东从加快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提出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和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我国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我国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是,我校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需不断深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体系尚待完善;学科发展不够平衡,高水平学科平台不足,缺少学术大师和学术领军人物;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服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还需强化,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出台更加有效的制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破解。

未来五年,我省高等教育将在世情国情和省情的深刻变化中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我校将坚持育人为本,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特色发展为重点,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办学资源,强化国际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校训,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升质量层次,加快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为国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升民众福祉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思路

育人为本。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熏陶,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操、公民素质、健全人格、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学生。

内涵建设。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健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

特色发展。全面深化与国(境)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国际化,以教育国际化凸显特色,增创优势,扩大影响,提升实力。

服务社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重在固本强基,重在内涵建设,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在凝练办学特色,快速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初步建成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具体目标

——学科建设:努力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含扶持)学科增加到8个;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人才培养:增设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并有利于形成集群优势的小语种专业3-5个;增加6-8个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5-8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或全英/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开设300门校级全英/双语教学课程,重点打造100门校级全英/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重点建设6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培育4-6名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聘请100名知名企业和相关业务部门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选派100名教师到企业和相关业务部门短期实践;重点打造20个全英/双语和实践教学团队,力争建成4-8个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增加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区;力争新增10-15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培育2个国家级、5-7个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力争新增2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学研究:重点培育高水平校级科研创新团队5-10个,力争孵化成功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争取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争取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或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以上、省部级重点或重大攻关项目1-3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3项,推进重大重点项目立项取得跨越式发展;确保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全校年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篇左右,其中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30篇;在国际正式出版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年均增长10%左右,公开出版专著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各级政府科研成果奖励获奖数量增长15%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比例力争达到40%;副高级及以上职务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部分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全校具有海外教育背景专职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非语言类专业教师中能开展全英/双语教学的比例达到35%以上;以推进云山学者岗位计划为突破口,力争培育或引进10名以上领军学者、30名以上学科带头人、100名以上优秀青年学术骨干,进入国家和广东省各项人才计划的人数显著增长;每年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含外籍教师)5-10人。

——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4-5个;每年长期外籍教师达到100-120人;到国(境)外学习的学生每年达到500-800人;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2000人;每年举办或合作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10次;具有国(境)外研修经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比例达到20%;新增孔子学院1-2家。

第二部分 重点任务

一、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战略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高端引领、

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源头创新、服务发展,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努力增强引领能力、育人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在五大能力建设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

(一)增强引领能力

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研修。

(二)增强育人能力

汇聚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力争在特色优势学科、教育部重点基地,重要研究平台都拥有自己的战略性社会科学家。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和外语高级专门人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翻译团队,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的翻译名家。面向全国设立学术翻译精品“梁宗岱翻译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研究成果“走出去”。实设立以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梁宗岱命名的 “宗岱班”,培养高级翻译人才。

(三)增强创新能力

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

(四)增强服务能力

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重点扶持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开展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尤其是欧盟、东盟、拉美等)和国别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推进与国内外力量尤其是省市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五)增强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发挥作为外语院校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优势,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作贡献。

二、学科发展战略

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整体发展”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学科资源要素,构建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相统一、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一)实施差异化分类发展战略

将我校一级学科划分成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和扶持

发展学科,并且根据学科分类更加合理配置学科资源、进行绩效评估,以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保持和提升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学科整体均衡发展。

优先发展学科主要有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确保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在国内的优势地位。重点发展学科主要有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扶持发展学科主要有新闻传播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设计学凝练学科方向,锻造学术队伍,培育科研精品,力争在上述学科实现学位点建设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新突破。

(二)发展特色交叉学科

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形成为目标,加强一级学科平台建设,对相近和相关的学科进行优化重组,促进一级学科内部结构的完善。积极培育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壮大以国家和广东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高地,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起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充分利用一级学科平台,大力发展语言工程、文化管理等特色交叉学科。

(三)完善学科建设机制

建立学科竞争力评估体系,对每个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决定学科的资源配置。健全专家学者参与学科建设的机制,实施以学科带头人为项目负责人的大项目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权利,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五种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优质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社会责任感、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一)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抓好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实施教育部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继续进行相关专业创新班的改革实验,深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强外语,重实践;多规格,复合型;高品质,国际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在部分专业中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通培养,三年级分专业培养”,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多样化的选择。精心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国际化素质教育课程群,构建全人通识教育新体系,全面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继续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行全英/双语教学,按照“注重实际、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的原则,探索不同专业的全英/双语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完善“专业+外语”、“外语+专业方向”、双专业双学位、主辅修、“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外语制等,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加强本科教学的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引进相关课程模块,与国(境)外高校和著名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继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内涵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抓好新专业的扶持提升和传统专业的优化改造,构建专业评估和调整机制,强化专业发展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积极主动参与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适时调整与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加强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力争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视频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引进和借鉴300部左右国外先进教材。

3.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理顺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整合学生校内实践实验、模拟实习平台和校外社会实践实习平台等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与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建设一批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建成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探索和实施“嵌入式学期制”,组织本科生“实践创新活动”,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加强教学管理。继续加强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大力提倡教授上讲台,加强本科基础课教学。健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机制,加大力度激励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积极开展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继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强化教学监督,全面改革本科教学激励机制。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更加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二)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1.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规划,严格论证,进一步做好在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工作。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合理布局,制订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调整、改革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力度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着力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成长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名师名课名教材”工程,建设研究生教学团队,鼓励研究生国内外访学,奖励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落实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探索实施导师承担研究课题与招生指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实施双导师、多导师(导师组)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研究生教育基地,利用社会资源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的复合性和创新能力。强化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力争在国家和广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四、科研提升战略

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协同,促进学科交叉会聚和科研内涵发展,加速培育学术带头人,优化学术团队梯队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科研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凸显科研国际化和社会化特色、增强为经济社会服务发展的能力,形成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良好格局。

(一)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完善“预研究”制度,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工作,为申报高层次项目并最终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作前期积累。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原创性与独创性研究,评选原创研究成果奖,促进学术精品力作的诞生。重点培育和建设交叉学科、多学科融合和跨学院的科研团队,不断追踪、推进、深化和突破既有的学科边界,产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各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科研龙头作用与高水平成果的孵化功能,使基地成为我校培养科研领军人物、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平台。加强学术期刊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二)加强科研国际合作和社会合作

坚持服务国家和广东发展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深入开展横向科学研究。加强与境外机构尤其是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科研合作,大力推动机制化国际合作研究。

(三)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按照促进学科会聚与集成创新的原则,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与相应的运行机制,革新科研管理体系和流程,为实现科研事业“重质量、显特色、上水平”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人才强校战略

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加强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抓紧中坚骨干的培养和后备人才的储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教师队伍。

(一)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

坚持与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力度实施学校“云山学者”岗位计划,并与国家和广东省人才工程有机衔接,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学科有话语权的学术领军人物,选拔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前沿学术动态、掌握先进学术本领、富于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后续管理和服务办法,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不断健全引进方式,探索实施核心人才引进、团队引进等多种方式,探索和实践“大师+创新团队”、“学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成效。坚持以用为本,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机制,完善非全时任职(包括担任教学科研单位实职)制度,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设更加顺畅的通道与和谐氛围。

(二)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采取多种渠道、途径和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鼓励优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珠江学者”、“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中脱颖而出。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的培养,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尤其是部分“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访学和研修。强化学校留学奖学金委员会的统筹职能,完善教师出国研修遴选资助办法,加快公派教师出国留学培养步伐,选派200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境)访学或攻读学位。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完善访问学者制度,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六、教育国际化战略

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政策体系和组织机制,通过实施“310工程”,逐步提升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水平,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局面。

(一)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学院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力、以教学科研为主题的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新机制,健全有关教育国际化的规章制度,完善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以国际化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努力创建国家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内涵。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扩大和深化校际合作。

(二)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

大力拓展学生交流项目尤其是中外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短期国际交流和国际学术会议,大幅提高海外访学和出国留学学生的比例,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二五”期间,使我校有出国(境)学习经历的学生人数占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0%。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加大力度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提高学历留学生比例。“十二五”期间,使来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占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0%。

(三)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为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海外交流工作,积极吸引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著名学者到校工作和交流,建设一支有多元文化背景、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使外籍教师人数占在编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0%。

(四)提升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

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和国际学术资源建立若干个中外合作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积极与国际主流学术组织建立工作联系。独立主办或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与国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五)提升管理国际化水平

充实各学院和职能部处负责国际交流的人员队伍。定期派遣中层干部到发达国家高校进行短期学习研修。派遣工作业绩突出、外语水平高的年轻管理干部到国外高校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外语、行政管理及国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

七、社会服务和影响力提升战略

提升社会服务和影响力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完善体制机制,广泛联系社会,推进校地合作,主动服务地方,影响和引领区域发展,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学校的内涵提升,形成回报社会和社会支持的良性互动。

(一)加强“两院两基地”建设

明确目标和定位,将“两院两基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建成相关领域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人才库。瞄准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优化配置校内外资源,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构建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跨学科、多专业、全方位视角,致力于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进一步提高各相关单位的高端培训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育新项目,拓展新空间,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订单式人才教育培训,努力打造国际化高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大力拓展继续教育,积极支持国际学院进一步扩大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积极探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层次需求。发挥我校在外语学科和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在全省部分地区建立幼儿园、小学、中学相互衔接的优质教育基地,真正起到教育示范作用,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三)构建互利双赢的合作网络

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与企业尤其是国际性大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重大课题,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面向地方积极开展支教援智扶贫和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与广州市共建“广州国际语言服务中心”,打造华南地区外语服务高地,使之成为广外依托优势学科树立的一流社会服务品牌。

八、制度创新战略

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增强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积极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制度保障。

(一)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做好大学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确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规范大学治理行为。积极探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完善校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行校部机关工作民主评议,建立科学精简、权责明晰、运行顺畅、强化服务、优质高效的机构和职能体系。

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完善咨询、决策和执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行学术委员选举制度,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论证、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中的职责和功能。

(二)创新用人制度和方式

不断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实质性转化。逐步实行并完善岗位聘任与职务聘任相统一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形成人才聘用的择优和淘汰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人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以能力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以贡献为目标的科学合理、分类量化的人才考评体系,从重年度考核向重聘期考核转变,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部署探索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在关键岗位、重大项目等实行协议工资制度或年薪制,逐步建立起按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 保障体系

一、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

(一)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北校区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充

分利用南校区办学资源,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抓好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大电子校务系统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图书馆建设,努力提高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学术含量、对外服务的技术含量、整体氛围的文化含量,全面提升图书工作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档案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综合档案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创建资源节约型绿色校园,完善多校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后勤改革,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健全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效能和作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团结、创新、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幸福广外。做好离退休工作,帮助解决离退休教职工的实际困难,支持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根据学校的财力状况,有重点、有步骤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和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和加强校园住宅小区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三)加强财力保障和财务保障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主动参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纵横向科学研究,多渠道争取各类专项项目经费。充分利用我校的社会影响、品牌优势等综合资源,拓展筹资渠道,大力发展教育集团等单位的服务事业,提升现有服务项目,努力开拓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的新项目,增强资金筹措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校友总会、校董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学校对外交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支持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完善筹资体制和理财机制,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学校财务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有效组织、管理和使用各类资金,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确保学校财力总体平衡和持续发展。注重审计创新,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使审计工作逐步由财务导向审计向管理、绩效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职能作用。

二、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思想建设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以提高领导干部治校办学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工作体系,探索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建设一支与学校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干部队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校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进一步理顺各二级单位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能力。全面规划落实各层次、类别党政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着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舆论氛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以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为原则,着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体系,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完善 “以贷为核心,勤为重点,奖、助、缓、免、补为重要补充,济困和育人两手抓的济困助学工作体系。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为重点,着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健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就业工作格局,努力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水平。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相互关爱、团结协作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宣传、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开放进取”的精神,“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卓越、诚信、朴实、自信”的价值观,努力建设“灵动、雅致、多元”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学术、文体活动。坚持“以党风带动校风,以教风带动学风,以榜样促进教风,以环境养育学风”的工作思路,健全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师德为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教学为要,教师要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工作;坚持科研为基,以高水平的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加强民主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

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质量,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加强党的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侨联等群众组织和学生团体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具有广外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党务、校务、院务公开。

上一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中国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510420 (北校区) | 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 510006 (南校区) 

© 2011 GDUFS | 粤ICP备06106464号-1 | 总机:(020)36207878 | 报警电话: (020)36206999 联系我们 | 网站维护: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